環(huán)球百事通!多所高校對公眾開放具有示范效應
(資料圖)
原標題:多所高校對公眾開放具有示范效應
一段時期以來,高校只對學生、教師和職工開放,對社會公眾封閉,這是新冠疫情期間的應時之舉,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其與社會公眾的交流。近期,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開始對社會公眾開放,填寫訪客信息后即可入校參觀,給高?;謴烷_放開了個好頭。這一舉措受到了社會廣泛的贊許和支持。
許多高校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人文底蘊,這些說到底還是公共資源。讓公共資源有序地向社會開放,不妨保持包容心態(tài),建立開放共享的長效機制。上述高校在科學合理評估校園承載力的基礎上,采取預約入校的方式,符合社會對高校的期待,滿足了公眾合理參觀的需求。
人們對大學實行“閉門治理”的做法提出了質疑,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學的建設資金來源于公共財政,很多資源在建設之初就具有公共性質,因此建設成果本應向社會輻射,為廣大公眾所共享。在大學校園與社會間建起“高墻”,實際上也降低了資源利用的效率。此外,高校的學術交流、產學融合、實習調研等活動,都需要與社會保持正常的聯系。從這個角度看,社會渴望開放的大學,而大學也需要在開放中擁抱社會。
不可否認,對部分高校來說,向社會開放確實會產生不少壓力,例如,如何保障校園安全和秩序等。但這些不能成為管理懶政的借口。針對潛在問題,高校需要結合具體情況,堅持有序開放原則,探索合理開放機制,包括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安全保障體系,制定嚴格的參觀流程規(guī)定,加強對訪客的管理和監(jiān)督等,既促進公共資源共享,更好發(fā)揮高校促進城市文化建設的作用,也能保護師生的權益和隱私。
除了上海的部分高校,北京、天津、湖北等地的多所高校也已宣布對社會公眾開放,如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定期舉辦“開放日”,邀請社會公眾前來參觀。南開大學通過開放校園,吸引大批社會公眾慕名而來;武漢大學則通過開設“大學之夜”活動,讓社會公眾有機會了解其教育理念、學術成果和文化底蘊。這些實踐為更多高校做出了示范和表率。大學作為傳遞人類文明的精神高地,豐富的資源不能束之高閣,自當承擔更廣泛的社會責任,合理地開放校園,向公眾提供大學的公共設施和教育資源,這也有助于樹立大學形象,傳播治學精神,營造包容文化,培養(yǎng)公眾對學術的敬畏和崇仰。
大學作為社會開放和包容的象征,更應該在引領社會盡快走向正?;矫鎿饚ь^的責任。當下,讓公辦高校向社會開放逐漸成為社會共識。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在示范效應下,越來越多的高校會加入開放參觀的行列中,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多的學術、文化和藝術體驗。(孔德淇)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