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箱底”文物走向臺前,“可接觸”才“更深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biāo)題:“壓箱底”文物走向臺前,“可接觸”才“更深刻”
“5.18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上海博物館推出新展。5月16日,“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館藏宋元古籍展”在上海博物館第二展廳面向公眾開放。這是上海博物館首個館藏宋元古籍大展,特別精選了宋元時期66部寫本、刻本、拓本展出。據(jù)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介紹,本次展品約半數(shù)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上海市珍貴古籍名錄》,其中有許多舉世稀見的“國寶”級珍品或孤本。(東方網(wǎng)?5月16日)
“壓箱底”的重量級文物出現(xiàn)在博物館的展覽之中,不僅反映了博物館對于“5.18國際博物館日”的重視,也是一種對觀眾參觀體驗與文化收獲負責(zé)的表現(xiàn)。國寶級文物的參展讓更多的市民、游客了解到了我國宋元時期輝煌燦爛的文化,增強了文化自信的同時也構(gòu)建了“國際博物館日”對外展示的一個窗口,讓世界再次領(lǐng)略到中華文化之美。
本次展覽中,《淳化閣帖》“最善本”,《梅花喜神譜》等眾多文字珍品薈萃一堂,在體現(xiàn)展方“誠意滿滿”的同時,也為參觀者提供了一場宋元文化的盛宴。讓“壓箱底”文物呈現(xiàn)在大眾面前,讓從前難得一見的文物拉近與人們的距離,才能更好的發(fā)揮其文化教育的功能與價值。大膽展覽,而非“藏之不宣”,讓文物走向臺前,深入群眾,才能讓其歷史價值得到體現(xiàn),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文物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與光輝璀璨的文化成就的具體體現(xiàn),它承載了民族的精神追求與血脈底蘊,凝聚著民族的寶貴精神與創(chuàng)造力,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chǎn)。此次珍品琳瑯的古籍大展,是對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承,公眾美育與文物價值發(fā)揚的有益探索和良好開端。近年來,展品數(shù)字化展示,數(shù)字與影像結(jié)合,線上“云”展覽等一系列新技術(shù)的運用,也為博物館的文物展示與保護提供了新的方向,不斷探索新的展覽形式,帶給參觀者對文物本身與其背后更加深入的理解與體會,也應(yīng)是展方下一步發(fā)展的方向。。
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其博物館在面向市民游客的同時也肩負著向外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功能。將“壓箱底”的古籍珍品投入展覽,正是文化自信的表現(xiàn)。博物館作為文物展覽的平臺與詮釋文物價值和意義的場館,讓更多的“國寶級”珍品可以被“觸碰”,才能使得社會的文化滋養(yǎng)更加豐富。相較于將文物珍品鎖在櫥窗內(nèi),將其展示給觀眾看,則是一種更好的文化傳播方式。對于珍貴的歷史文物來說,可靠近,才使得它更親切;能接觸,才讓受眾對其背后的悠久歷史文化了解的更加深入;促展示,才會激發(fā)文物自身的活性。在這一點上,上海博物館無疑做出了積極的探索。(梁宇飛)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