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生心態(tài)受害者”小組,也是一種社會信號
(資料圖)
原標題:“好學生心態(tài)受害者”小組,也是一種社會信號
你是否聽說過“好學生心態(tài)受害者”小組?或許你會疑惑,好學生作為從小被老師、父母夸獎的對象,怎么會變成受害者?可點進這個小組,就像開了魔盒,這里陳列著各種各樣的“好學生病癥”:“我是被父母老師嚇大的”“我習慣于盡可能壓抑自己每個細小的需求”“爸媽說我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首先,在進行討論之前,“好學生”應該先打上一個引號。以上提到的“好學生心態(tài)”,指的是過于重視他人評價、恐懼失誤、過度反思、高度服從、習慣性討好等心態(tài)和思維方式。而這一系列“好學生心態(tài)”導致的負面情緒和行為,稱為好學生困境。相應地,那些目標明確、勤學善思等“好學生”身上的特性顯然是值得肯定的??傊?,“好學生心態(tài)”,不該被看作是對好學生群體的整體否定。
回到“好學生心態(tài)”本身,在離開校園后,每個人的社會身份和角色都會發(fā)生變化,不斷尋找自我期望與社會期望的平衡點,這本是一個非常正常的事,甚至可以說是每個人完成社會化,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但是,當“好學生心態(tài)”成為一個問題,意味著它打破了個人和社會的平衡,而變成了對個體的一種困擾乃至傷害。這一方面表現在,很多年輕人“不敢犯錯”,恐懼處于“落后”狀態(tài),于是“費盡心思,得到父母老師老板的認可,最終變成了自我pua大師”。而處于這種心態(tài)下的年輕人,實際上是活在他人評價的陰影之下,很難有真正的自我。
另一方面,由于長期以來恐懼失誤和沖突,不少年輕人無法正面對待壓力和挫折,由此甚至出現一些走極端的行為。媒體報道指出,迫于外界老師同學的壓力、家庭中父母給的壓力,這些孩子通常以滿足他人需求、獲得他人正向反饋為目標,甚至有討好型人格和完美主義傾向。這種情緒長期得不到有效宣泄與釋放,會產生比較嚴重的抑郁、焦慮等情感問題。
因此,一個社會的“好學生心態(tài)受害者”多起來,不能只看到個體的困境,也需要有教育上的反思。當然,一些年輕人能夠參與“好學生心態(tài)受害者”小組,意識到自己是“受害者”,說明已經有了問題意識和“自救”意識。但是,可能還有不少年輕人仍處于一種“不自知”的狀態(tài),這顯然更值得關注。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否還在繼續(xù)培養(yǎng)更多的“好學生心態(tài)受害者”?
這并非杞人憂天。比如,時至今日,有多少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依然把“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掛在嘴上?學校教育中,是否仍在過度強調“聽話”“服從”?不久前,一段疑似高校教職工查寢室時與學生發(fā)生口角的畫面引發(fā)廣泛關注。視頻顯示,一名年輕男子對一名戴眼鏡的男生喊道:“我查寢你就老老實實配合,明不明白?”除了推搡學生,該男子還用手指向在場的男同學,問“哪個不服?”不得不說,“老老實實配合”“服不服”等話語背后的教育思維,在今天并不鮮見。而這些,實際就是在強化一些學生的“好學生心態(tài)”。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學生階段所受到的一些教育思維的影響,“好學生心態(tài)”的形成還與社會觀念的“規(guī)訓”有著直接關系。比如,名牌大學畢業(yè)生就應該拿高薪;到了一定年齡沒有買房就等于失敗;“大齡單身”就是有問題……這些觀念的存在,也成為一些年輕人“好學生心態(tài)”被強化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看到,此前“211大學畢業(yè)生自曝5年存款5000元”幾乎成了一股清流。因為它意味著對于傳統(tǒng)的社會觀念的一種掙脫,這實際也是擺脫“好學生心態(tài)”的一種“自救”。
一定程度上說,“好學生心態(tài)受害者”小組,是被某種畸形教育思維塑造,又遭遇一些社會觀念強力規(guī)訓的當代年輕人,發(fā)出的一種“求救”信號。如何為年輕人減壓,如何讓年輕人敢于活出獨立、自主的自我,值得深思。(朱昌?。?/p>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