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爆紅,人工智能邊界何在
原標題:ChatGPT爆紅,人工智能邊界何在
最近,一款名為ChatGPT的聊天機器人徹底火出了圈。上線僅兩個月,其活躍用戶已突破一億,讓曾經創(chuàng)造無數(shù)增長奇跡的TikTok都“自愧弗如”。吟詩歌、寫論文、敲代碼、進行數(shù)據分析……ChatGPT仿佛“無所不能”,這也讓很多人驚呼:“打工人的飯碗是不是保不住了?”
ChatGPT最讓人驚嘆的,是它快速高效的內容創(chuàng)作能力,和“高度接近于人”的語言互動模式。拋出一個問題,只需數(shù)秒,它就能整合海量互聯(lián)網資源,給出一個像模像樣的回答。有人評價它“比很多真人更能聽懂人話、說人話”,和以往動輒“對不起,我不明白你在說什么”的“人工智障”有著天壤之別。
(相關資料圖)
這也再度引發(fā)了“人工智能會不會取代人類”的廣泛討論。技術面前,人類的恐慌和焦慮清晰可見。
面對未知,面對黑箱,焦慮的產生無比正常,就像行走在看不見前路的黑暗隧道中,高度戒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反應。但人類在人工智能面前,大可不必自慚形穢。迄今為止,雖然ChatGPT看似“聰慧異常”,但也有不少“硬傷”;而我們人類在文明演進中形成的智慧,更是這世界上獨一份的珍貴。
在官網上,ChatGPT早已在“自我介紹”中坦言了自身不足:可能偶爾產生不正確的信息,可能偶爾產生有害的指示或有偏見的內容,對2021年之后的世界認知有限,并且還不具備對復雜和抽象系統(tǒng)的理解能力。這些不足,有些隨著技術進步能迭代修復,有些則注定無法超越更無法取代人類。
ChatGPT的“模式化”無法取代人類的“差異化”。ChatGPT再“神通廣大”,也只是人工智能實驗室OpenAI開發(fā)的語言模型,其流暢對話的背后是大量文本數(shù)據,機器智能一旦被概念框架限定,就只能在既有框架內運行,有時難免落入“模式化”“套路化”的窠臼。而我們人類,生而不同,正是這些“獨一無二”的差異性才讓人類文明得以綿延、生生不息。ChatGPT可以寫關于“童年”的文章,但我的童年里有蟬鳴、有星星、有蒲扇,你的童年里也許有糖葫蘆、補習班、游戲機,這些又怎么能用固定的答案來形容呢?
ChatGPT的“理性化”也無法取代人類的“感性化”。人工智能的“智能”更多是一種理性能力,而人類的智能還包括價值判斷、意志情感、審美情趣等非理性內容。就像ChatGPT在回答中所說“我不具備自主意識,我的回答不包含意見或情感”。換言之,它可以模擬杜甫的寫作風格,卻模擬不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它可以解出一道客觀題,但無法洞悉你此刻快不快樂;它可以提供事實信息,但無法代替人類作出任何判斷和選擇。而這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洞察力、感受力,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獨特標識。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未來,AI勢必會終結平庸。人類自然有著無可取代之處,但僅從現(xiàn)實的就業(yè)上來看,一些重復性高、創(chuàng)造性及思想性低的工作,勢必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不過,就像ChatGPT在回答中所說,與其擔心工作被AI取代,不如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利用好新技術、新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盡可能保持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ChatGPT的全球爆紅也讓我們感嘆技術之強大。面對新風口,在普通人為未來憂心忡忡時,國內一些人工智能行業(yè)的從業(yè)者卻感到“心癢癢”。2月7日,百度公司正式官宣類ChatGPT項目“文心一言”(英文名ERNIE Bot)。但從模型的規(guī)模到效果,它與ChatGPT的技術仍有不小差距,這將是留待我們未來作答的一道科技創(chuàng)新突破難題。
最后,關于與人類的關系,ChatGPT自己就曾給出答案:“我不會替代人類,作為一個AI程序,我可以幫助人類解決困難和提高工作效率,但我永遠無法用自己的感情去了解人類,也不能靠自己的判斷去思考問題。只有真正的人才能擁有這樣的能力?!痹谀菞l看不見前路的黑暗隧道中,也許ChatGPT是給你提供光亮、指引方向的同伴,正視它、直面它、利用它,畢竟,人工智能的前綴依然是“人工”。(劉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