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關系的失衡:學校向家長開放時 “索取”多而“滋養(yǎng)”
對入學兒童而言,家校關系是一種自然產生聯結的社會性紐帶關系。學校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教育機構,家庭則樸素地期待自家的孩子成人成才?;诖龠M兒童健康成長的一致目標,家校雙方需建立良好關系,為兒童成長而共同努力。
然而,時下的家校之間常有各種不和諧的現象出現,難以實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互幫互助、互惠互利”的理想狀態(tài)。這種家校關系的失衡,就如孩童常常玩耍的蹺蹺板一樣,總是呈現出一頭高、一頭低的狀態(tài)。
家校之間的失衡,首先表現為學校對家庭的“指導”多、讓家長“參與”少。一般來說,家校之間的活動若以學校為主體,學校幫助家長提升育兒知識和能力,即我們耳熟能詳的“家庭教育指導”或“家長教育”;若活動的主體是家長,即家長參與學校教育。
如果讓學校在“家長教育”和“家長參與”中做選擇,學校的天平往往傾向于開展“家長教育”,其中的邏輯是專業(yè)主義。學校站在專業(yè)角度看待家長,認為家長對學校教育缺乏參與的知識和能力,不愿讓“既不懂又不會”的非專業(yè)家長走進學校“找麻煩”;同時,學校也認為一些家長養(yǎng)育孩子的觀念跟不上時代,急需外部的教育指導和支持,所以會通過家長學校等途徑向家長傳授教育理念和方法。這一多一少的蹺蹺板行為,其實忽視了對家長主體的尊重,用所謂的專業(yè)主義設置了家長參與的門檻。
家校之間的失衡,其次表現為學校向家長開放時,“索取”多而“滋養(yǎng)”少。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新媒體開始全面介入日常生活,學校也面臨不得不對公眾全面開放的時代。學校的開放,有助于家長走進學校,在看看、聽聽、講講中去理解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也有助于家長發(fā)揮自身特長,支持和協助學校共同完成一些工作,比如很多學校發(fā)展家長做義工、讓有特長的家長來校給學生開設拓展性課程講座等。
但任何形式的家長參與都不能簡單化為學校單向的“索取”或家長單向的“奉獻”,不能形成家校協同共育等同于“家長能夠為學校做些什么”“學校如何更好地利用家長資源”的思維定式,以至于家長抱怨學校動不動就請家長志愿服務幫忙搞活動,令他們敢怒而不敢言。畢竟,學校向家長開放,吸引家長走進來的目的在于助力兒童成長,家長自身的成長也是家校共育的重要內容,千萬不能被遺忘掉。
家校之間的失衡,再其次表現為自上而下的信息“傳達”多而“溝通”少。傳達是自上而下的信息轉告,溝通則需要信息的雙向交流和反饋,最核心的要素體現是互動。家校之間更需要就學生的成長情況及時有效地溝通,溝通的過程是家校之間意義傳遞的過程,而不單單是一方主體發(fā)起的信息告知。目前很多學校習慣于單向溝通,家長主動發(fā)起的溝通較少,家校之間的溝通渠道也相對較少。
家校之間的失衡,一定程度上源自以學校和教師為主導的家校合作模式,教師往往容易陷入以校為本的窠臼,家長以被動參與的角色居多,造成關系的單向度頑疾。打破單向度,共建家校平衡關系,滿足人民群眾對高水平公共服務的需求,需要學??缜耙徊降闹鲃幼鳛?,這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打破單向度,學校要改變以校為本的工作便利性思維,以家長為本,讓家長成為家校合作內容和形式的引領者與創(chuàng)造者。加強家委會建設,吸納家長代表參與學校重大決策過程。讓家長當家做主,真正參與家長學校的課程內容和實施形式。學校要打開校門,實現全方位的開放。要創(chuàng)設條件讓家長走進學校,在校內為家長設置各類活動區(qū)域,以開放的空間為家長提供服務,讓家長多角度“看見”學校、理解學校,為家校間平等、民主互動打下良好基礎。
打破單向度,學校要轉變家庭教育指導的思維定式,堅持辦好家長學校的同時,將家庭教育指導融于各種家長參與活動中。學校要將“指導”和“參與”融為一體,而不是人為割裂每一項活動的單獨價值。在制度設計上,要將家長教育與家長參與做內容上的滲透、形式上的銜接,讓家長在參與學校教育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指導,讓家長在家庭教育指導中增強參與意識。
打破單向度,學校要健全家校溝通機制,提升教師家?;幽芰?,建立家長直接反饋平臺,減少溝通環(huán)節(jié),讓校長“可見”“可達”。家校關系的平衡還在于家校之間有對話、有協商。學校不僅要加強自上而下的政策宣講能力,更要用有效的平臺和制度來保障家長與學校自下而上的暢通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