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校園,對大學生的一種尊重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開放校園,對大學生的一種尊重
近日,關于大學校園開放的討論又一次成為網(wǎng)絡熱點話題,持有不同觀點的人似乎都有符合自身邏輯的理由。
其實,大學校園開放,不應成為一個問題。過去囿于疫情,封閉式管理乃是特殊時期的管理之需,然而這種應急之策顯然有了管理慣性,即使已經(jīng)不再封閉,持證進門、刷臉進入等手段仍在阻礙著校園的完全開放。
這種管理的初衷當然可以理解,但不應成為常態(tài)。大學的開放除了讓學生“走出去”,也應該讓公眾“走進來”。這里討論的關鍵之處并不在于是否把校區(qū)變成任由出入的免費公園,而是校內(nèi)的講座、課程等資源能與外界共享,更好地發(fā)揮大學的社會功能。
教育學家梅貽琦的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里的大師既包括“大家”,更應包括公眾。對于任何一所大學來說,開放本身都不只是空間意義上的,更重要的是創(chuàng)造一種交流的互動可能。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大學也不應該是一座封閉的象牙塔。
當然,討論如此話題,絕不應該只站在“校外人”的角度。過去3年,校園的社交生態(tài)已經(jīng)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封閉的校園不僅讓一些學生的社交生活和精神交流變得稀少,一些學生獨立自主處理事務的能力也有所降低。
如果說“大學是一個小社會”,那么請給予身處其中的學生以成年人的足夠尊重,讓他們可以自由地選擇如何與這個社會交流互動,這既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鍛煉。
我們相信,只有在更加自由和開放的環(huán)境中,人們的潛力才能更好地得到釋放。就像大學生那樣,去別的大學“串門”聽課、與社會團體互動交流,“偷師無數(shù)人”方能更加清楚地選擇自己的成長方向。(周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