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觀速訊丨“厭蠢癥”出圈:其實,你我都有“犯蠢”之時
(資料圖)
原標題:“厭蠢癥”出圈:其實,你我都有“犯蠢”之時
“厭蠢癥”是近期的一個網(wǎng)絡(luò)流行語,指看不得別人犯蠢、沒常識、太笨。
近日,自媒體博主“打工仔小張”的視頻讓“厭蠢癥”一詞徹底出圈。“打工仔小張”主要向人們科普一些生活常識:如何坐高鐵,如何看電影,如何坐公交車……評論中有許多人為她點贊,向她表示感謝,但也出現(xiàn)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怎么會有人不會坐飛機???我厭蠢癥犯了?!薄安粫哞F?中國孩子什么時候變得這么蠢了?”……這些“厭蠢”言論引起了網(wǎng)友們的不滿,央視網(wǎng)也在2月23日發(fā)表評論,明確表態(tài)“厭蠢癥”不可取。“厭蠢癥”也因此上了熱搜榜。(2月24日 上游新聞)
生活中,人們更容易接觸到與自己有相似品位和生活方式的人,互相理解不是件難事。但我們總是會不可避免地碰到一些在愛好、利益、生活習慣上與自己不同的人,大家面對同樣的情況,必然會有不一樣的認知和判斷:一方認為這是“賣弄”“明知故問”,另一方認為這是“自信”“再三確認”;一方認為自己被別人的愚蠢拖累了,另一方或許并非故意為難,只是沒有意識到對方內(nèi)心的不快……每個人對事物的判斷標準不同,一個人的價值觀也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以“厭蠢”之名指責他人,實際上是一種自以為是,是對別人的傲慢和不尊重,是在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對方。
反過來看,很多人“厭蠢”,其實質(zhì)是不想自己也變成令人討厭的、無能的人,不希望自己落入那種被他人“厭蠢”的境地。然而,誰沒有“蠢”過呢?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不難發(fā)現(xiàn),沒有人能一直保持完美,再優(yōu)秀的人也會有犯蠢的時候,許多人都曾因?qū)W識不足而“半壺叮當響”過,也會在做不擅長的事時累及他人……遇到這些情況,想必大多數(shù)人都更想要獲得一份寬容和鼓勵,而非“愚蠢”“討厭”之類刻薄傷人的評價吧。
假如人人都像“厭蠢癥”患者一般自以為是,認為犯蠢的人活該被指責,拖累別人的人就應(yīng)該自覺離開,那么人人也一定會成為他人“厭蠢”的對象。最終,社會上將形成許許多多無形的“鄙視鏈”,人與人之間沒有寬容和友愛,只剩無盡的厭惡和鄙視;社會也將因愈發(fā)分裂。
反之,如果每個人多一份善意,自己“犯蠢”時獲得了別人的援助之手,便在別人“犯蠢”之時也耐心地包容對方,將這份善意不斷地傳遞下去,那么,人與人的關(guān)系,乃至整個社會都將變得更加和諧友好。
如今,現(xiàn)代社會的精細化分工讓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更加緊密了。我們的社會并非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口中的“優(yōu)勝劣汰,弱肉強食”的叢林,因為社會評判強弱的標準是豐富不一的,某個領(lǐng)域的強者也會是另一個領(lǐng)域的弱者。人人在社會上都負擔著不可或缺的職責,沒有人能只依靠自己就在社會獨自生存。自以為是的“厭蠢”帶來的是個人在社會上的孤立,換位思考,互相理解,才能求得長久的生存和進步。
由此可見,“厭蠢癥”折射出了一種自以為是、傲慢自大的觀念,“厭蠢”者抱著身邊即世界的態(tài)度,用個人的價值觀高高在上地批判他人,卻忘記了自己也會成為他人“厭蠢”的對象?!皡挻腊Y”無益于社會和諧,只會帶來更多的矛盾。說到底,無人十全十美。要想減少犯錯,獲得進步,我們需要的并非自以為是、目中無人,而是換位思考、友愛包容。(范歆妍)
標簽: 自以為是 換位思考 不難發(fā)現(xiàn)